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souduxs.com

第131章(1 / 2)

你别说,他们中还真有人成功了。

就比如说宋子侯许九,靠着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让妹妹与张汤定亲,成功拿下法家的未来之星。

而像汲家的两位公子,颜回的后人就更引人注目了。

据说不仅是彻侯,连外戚都有意借此挑挑女婿,里头就有风头正盛的章武候和轵侯,他们家的孙女正当妙龄,又是太子的表亲,自然比旁人更有机会得一良婿。

对此,不少学生在复习之余忍不住春意萌动,幻想着一朝得势,便能娶彻侯之女乃至宗女为妻。

在这种独属于长安的浮躁气氛下,坐不住的学生们不再复习或是与同生猜题,而是忙着拜访权贵,出席酒宴。

各方山头也是冷眼瞧着弟子的一举一动,在对那些禁不起诱惑的弟子们失望透顶的同时,也将资源都集中到坐得住的弟子身上。

而在这些弟子里,就有曾应刘瑞的召唤,跑去给孩子们上课的公羊派学生文党。他一二十出头的儒生在三十来岁的师兄弟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因为舒县的出身而在公羊派里得不到比较好的位子,只能在角落里默默听课,独来独往。

某些儒生瞧见这人,也是在课后议论纷纷道:“真是奇了怪了,他一淮南人不应该学鲁诗或是欧阳学说吗?怎么和咱们一样研究起《春秋》了?”

因为地域关系,淮南一带虽在刘安的代理下学术氛围浓厚,甚至出现了修建孔庙和祭祀孔子的习惯。可是跟关东一带,尤其是跟鲁地相比,淮南一带与其说是儒学浓厚,倒不如说学的很杂。因为除了儒家经典,他们还研究法家,黄老家,乃至杂家和农家的经典,并且将其编纂成册,列入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中。

文党在公羊派的学生眼里就是个独来独往的异类,每日除了听课和请教胡毋生问题,就是去其他学派的门口蹭课,瞧瞧他们有何高见。

儒家作为当下人数最多的学派虽然有鲁儒这样的原教旨主义者,但也不乏公羊派,谷梁派,韩诗派等融合他家之说的进步门派。

纵观儒家的发展史,从荀子批子张、子夏、子游为三派贱儒,到正史上的汉武帝尊公羊而厌谷梁,再到好儒的汉元帝与汉武帝反其道而行之——无不印证了儒家的话语权交替其实紧跟着中原政坛的权柄交替。

不知晋国无以解春秋。

不解儒家无以知百家。

作为舒县人,文党虽是主攻《春秋》,但却没像公羊派或谷梁派那样从小接受系统的学习,而是在家里一知半解地读着,成年后借淮南王广结英才的便利去蹭大儒大法乃至黄老学的公开课。

因为诸子百家里的小家都已并入法家和黄老家,所以在淮南王举办的公开课上,文党听得很杂,同时觉得儒家里的很多门派与法家,黄老家,乃至最不对头的墨农两家在思想上都有相似之处。而在来到长安后,很多学派的山头都借科举盛世开门授课,不问出身。是以出现了不少学生上午听完老师的课,下午就去对立的学派听课的盛景。

这也算是科举带来的奇妙效果之一吧!

“力不足者而中道而废矣,溺往事者而无以继矣。”瞧着一些在历史上风光无限,如今却是大家陪衬的小家们,文党不禁感慨道:“也不知几十年或几百年后,这些学派里有几个能屹立不倒。”

思及春秋里被一分为三的晋国,入主中原的秦楚蛮夷,文党便由衷地体会到自身的渺小,同时也觉得能不能当官,能不能飞黄腾达已经不重要了。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少府监汲卫的长子汲黯和颜回的第十世孙颜异。

他们都是名门之后,少年英才。即便不参加科举也能靠着任子或是举孝廉出仕,可是为着各自学派的未来,他们都得放弃那条舒服当官的路子,转而跟五湖四海的学子们竞争上岗。

“仰之尽高山,望之皆英才。”作为颜回的直系子孙,琅琊一带里小有名气的儒生,颜异虽有自负于家学底蕴的深厚,可是到了天子脚下,百家之中,他也只是比较出众的那个,远不及当年的贾谊以《过秦论》名闻天下。

尤其是在振兴儒家的压力下,颜异冒着会被长辈骂死的风险去听了张恢和黄生的课,躲在人群里瞧见了这两家的未来之星,不免为曾经张狂的自己而赶到羞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压力之下的颜异不仅没有垂头丧气,反而坚定了致君尧舜的信念:“商君通过秦孝公宣扬法家理念,晁错借今上实现法家的复起。”

“而反观我儒家呢?”

颜异站在下榻的窗前,吐出一口浊气,幽幽道:“我儒家真是一步慢,步步慢。”

“不仅错过了好几次先机,还在太子那儿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想起法家与黄老家的炙手可热,以及关中聊起儒家时的欲言又止,颜异便有种背负学派兴盛的宿命感,甚至会梦到自己的祖先,梦到那个曾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复圣颜回。

若是他们泉下有知……

复考前的颜异本想拜拜孔子和自己的祖先颜回,但是想起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